少年们来了,灵芝生满园内,
一切只是新鲜,一切只是明媚,
一切只是希望,一切只是努力,
灵芝不断地在园内茁放,
少年们不断地在园内努力。
——闻一多
多年以后,戴芳澜给学生讲阿特金森60岁生日的故事:康奈尔大学的学习生活紧张有序,植物学系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分散于美国各地的毕业生,在1914年1月26日前纷纷回到康奈尔,但事先并未告知教授,生日那天,给了教授一个惊喜,一时传为佳话。
健客:戴芳澜是谁?
云飞:戴芳澜是咱们中国的真菌学家啊!世界真菌学史必须说德巴里,北美真菌学史不能不提法洛,中国真菌学史则绕不过戴芳澜。第三章“热土”从他开始。
戴家原籍河南汝宁府汝阳县,自清初迁至荆州,可能与三藩之乱有关。从始祖戴明望迁鄂,死后诰封明威将军,到1893年5月3日,戴芳澜出生,历200余年,可谓数代书香门第、累世官宦人家,奈何国难正殷,家道中落。洋务运动使戴芳澜的长辈开始改变读书做官的生活轨迹,寻求救国自强的出路。1900年,对于7岁的戴芳澜是个重要的年头。一是国难,二是丧母。50多年后,戴芳澜在自传中写道:“我幼年时母亲很早就去世,一身(生)缺乏母爱,成长后又在旧社会中不断遇到坎坷,对境遇的不满,引起了反抗情绪,逐渐养成一种孤僻的性格,认为与人接触得愈少愈好。”
1907年,不满15岁的戴芳澜在三伯父的资助下,与兄长戴练江一起进入上海震旦学院预科学习,1910年毕业。这3年,为戴芳澜打下了坚实的现代科学基础,由于老师用法语讲课,他有了相当好的法语水平,后来他经常对学生说自己的法语比英语要好。据戴芳澜夫人邓淑嫒说,这个时期,他生活十分艰苦,有限的资助只够吃饭,往往连买书的钱都没有,只好和哥哥同看一本书。每当考试来临,哥哥要复习到很晚,戴芳澜只好先睡觉,等哥哥睡了,他再起床读书。学校放假了,同学们都回家去了,戴芳澜没有路费只好留在学校。
健客:好像没听说过震旦学院啊?
云飞:1903年2月27日,法国天主教会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震旦学院,马相伯神父为创始校长。震旦是印度对中国旧称。1932年改称震旦大学。1951年2月1日开始,传教士退出学校,天主教会停止拨给震旦大学经费。1952年10月高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撤销,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于原址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其余学院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校。
戴芳澜和兄长本来都可以直接升入本科,但每年200两银子的“捐银”,家庭难以负担,正赶上“游美肆业馆”面向全国招生。报考的条件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戴练江因为身体不好,后辗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深造,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报效,按下不表。戴芳澜顺利通过考试,编入高等科三年级。1911年4月,游美肆业馆更名“帝国清华学堂”,简称“清华学堂”。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有的史料记载为4月1日),戴芳澜和460余名同学及30多位教师一起参加了开学典礼,向“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行三跪九叩礼。清华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都有严格要求。各项规章制度相当齐备,奖惩分明。入学不久,全体学生就经受了一次甄选,未通过甄别考试被勒令退学,假满未到校者则被开除者。在这所现代化的学校里,有崭新的教室和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学生入学后学、宿、膳费全免,伙食标准是每月7元(当年北京猪肉每500克为1角钱,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币,伙食标准当在千元以上),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的月薪。由于清华远处城郊,加上学校的严管,所以清华学生在生活上比较循规蹈矩,养成了简朴的风气。
健客:清华学堂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吧?
云飞:嗯。清华大学旧称“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亦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教学楼,始建于1909年,1911年投入使用,是一座二层青砖红瓦楼房,砖木结构。整体建筑风格为德国古典风格,西南与东南角楼为“孟莎式”屋顶,是法国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屋顶形式,双折的两坡顶,两面排水。楼正面和顶墙为白色,其它部分是灰色青砖,颜色对比简洁明快,线条清晰自然。大门上正额端书“清华学堂”四字是清末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于1911年所题,选址清华园就是他于外务部中堂尚书任内批准的。
健客:那桐啊,我知道,《细菌传》中提到过这个人,伍连德东北抗疫与他有点关系。
云飞:嗯。1923年4月28日,闻一多创作的长诗《园内》,刊印在《清华生活》(清华建校十二周年纪念号)的卷首。全诗由序曲及8个部分49节组成,共314行,是其作品中最长的一首。闻一多1912年通过考试,1913年入学,算是戴芳澜学弟,亦是清华早期学生之一。不言而喻,闻一多在利用这个“纪念”的机会,总结自己的清华生活,同时也为母校树碑立传,给那些碌碌营利的学友一点警醒,也给艰难挣扎的后生一些鼓励,值得一读,而且灵芝也属真菌界哦。扯远了,马上回来。
比较安稳的读书生活只过了不到半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时局动荡,因学部及外务部大臣都不能参加,原定10月16日新学期的开学仪式被暂缓。当时正在清华学堂求学的吴宓在其日记中写道:“日来警报纷纭,一日数起,闻之殊令人惊惶异常。现北京各报,已为政府禁止登载各省乱事,以故一切详情难得确知。”清政府的戒严、封锁,非但没有稳定人心,反而适得其反,为各种传言提供温床,让市民更加惶恐不安。清华请求美国使馆派兵保护学校,遭到拒绝。于是,大量学生开始自行离校回家,许多美国教员搬出清华,或暂住城内,或离华返美。而这一年,清政府竟把“退还”的庚款挪作军费,清华学堂的经费来源断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1月8日晚8时,校方宣布:“事情紧急,美兵既不来保护,则实无法维持。故现定办法,将本学堂暂行解散。现仅余存款三千金,当分给诸生作旅费各谋他适,计每人可得二十元,明晨发给。凡职员、学生人等,统即于明晨搬出。”自11月9日起,清华学堂停课应变。戴芳澜不得已回到湖北。
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足球现金官网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动乱形势开始稍见安定,清华学堂便宣布重新开学,并在各大报纸发布通告,号召学生返校。1912 年5月1日,停顿了半年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返校学生只有360人。戴芳澜在自传中写道:“1913 年在清华毕业,但刚值辛亥革命后国内尚未恢复,庚子赔款无着,停留一年后才官费出国。”回家后,设在沙市的江陵县初等商业学堂需要英语教员,戴芳澜便到该校临时执教,在静候出国的日子里,为经济不宽裕的家庭挣些收入。他生前曾告诉他的学生,在等待出国的日子里,他还去过东北找工作,谋生贴补家用。
健客:早就听说过庚子赔款,但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列强这么好心退还庚子赔款吗?
云飞:庚子赔款,又称庚子事变赔款、庚子拳乱赔款,简称庚款,是《辛丑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因针对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被称为庚子赔款,赔款总额为关平银4亿5,000万两,约合当时的3.33亿美元或6,750万英镑。赔款年息为四厘,从1902年起,分39年还清;利息从1901年7月1日起计算,本息共计9亿8,223万8,150两。西方各国要求中国赔款的理由包括:支付出兵战费及利息;赔偿各国侨民、传教人员、商人及企业损失;赔偿各国教会损失;赔偿中国教民损失。这笔赔款被称为“大赔款”。还有17个省的中国地方官绅分别与各国领事、教士、教民协商议定2,227万2,708两的地方赔款,其中538万6,000两归入大赔款。地方赔款的实际支付额为1,688万6,708两,被称为“小赔款”。
《辛丑条约》规定赔款偿还方法为“用金付给,或按应还日期之汇兑金款市价付给”,这种规定上的模糊,为列强多索赔款提供了事由。清政府在签署完条约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赔款的分配:俄罗斯帝国(28.97%),德意志帝国(20.0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5.75%),大英帝国(11.25%),大日本帝国(7.73%),美利坚合众国(7.32%),意大利王国(5.91%),比利时王国(1.89%),奥匈帝国(0.89%),荷兰王国(0.17%),其它(0.09%)。
根据事后结算,赔款本金总额比列强损失至少多2亿两。庚子赔款导致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捐税的不断增加,当时称之为“洋捐”,全国“抗洋捐”斗争此起彼伏,戴芳澜的长辈也参与其中。曾任美国国务院远东问题顾问的柔克义在得知大批中国青年赴日留学的消息后,1904年底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减免部分拳乱赔款,资助清国留学美国》的建议书,此举得到了美国部分上层人士的支持。1905年,在中国驻美国公使梁诚与美方商讨庚款使用黄金还是白银支付时,获悉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于是转而向美国政府提出“退还庚子赔款虚数的要求”。经过3年多交涉,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1908年6月23日美国国会终于通过退还庚子赔款案,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908年7月11日,美国核减赔款文告由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中国政府,文告称:美国决定以部分庚子赔款还赠中国,但贵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100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400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50名学生。
辛丑条约中国应付美国赔款2,444万778元8角1分,经老罗斯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款项1,078万5,286元1角2分,从1909年1月1日开始实行“退款”。“退款”不是由美国退回,而是在原来每年应交的“赔款”中扣除。也就是说这笔款项每年仍必须由中国政府从各项捐税摊派中征收,交给美国花旗银行后,不受中国政府支配,而是另立“助学基金”由美国政府监督使用。为纪念罗斯福总统对清华立校的贡献,清华的西体育馆被命名为“罗斯福纪念体育馆”,并铸其雕像,19世纪五十年代被铲除。
根据清华大学的校史资料,首批毕业生是1912级,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该级延至1913年夏。戴芳澜是清华第二批毕业生。1925年9月9日,清华举行秋季入学典礼。与以往不同,这次除了留美预备部的学生外,还有新设大学部和研究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随着1929级毕业,利用庚子赔款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结束使命,至此,从清华一共走出了18批,近千名毕业生,绝大部分留学结束后回国服务。庚款留学生在各个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化的奠基者,许多人获得众所仰望的名声,但更多的人在乱世中被埋没。
健客:都是1911年入学,为什么会分第一批1912年毕业,第二批1913年毕业呢?
云飞:这是因为清华学堂创办之初,中等科和高等科分别同时招收四个年级的学生,招生时按照考生各科的考试成绩和实际学业水平编入各个年级就读。1912级的16位学生入学时应该是学业程度最高的,编入高等科4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完成学业。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由于游美肄业馆的建设滞后于派遣任务,因此,第一批和第二批留美生没有经过游美肄业馆的学习直接派遣赴美留学,第三批留美生在清华学堂经过短暂的学习后赴美留学,是具有“过渡性”的一批留美生。因此,清华有“现有校友,后有母校”的说法。严格意义上的清华首届毕业生称为1912级,这届学生于1912年6月毕业。毕业后本应赴美留学,但因当时学校经费紧张,只能滞留学校,称为1912级继续班。1913年7月1日,清华举行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1912级继续班(16人)和1913级(43人),两届学生同时毕业,成为清华的“首届毕业生”。
1914年,戴芳澜已经21岁了,留美经费终于落实。戴芳澜除得到船票外,还得到了“整装费”国币二百五十元。他的姑夫邓振璣正任职湖南官矿经理处总理,在上海设有办事处,经营矿砂出口业务,居家上海。戴芳澜临行前,与姑妈及多位表姊妹在上海梅兰照像馆拍照留念。戴芳澜身著洋装,英气勃发。8月15日,他从上海登船启程,远渡重洋。一个月后到达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根据中美原来的协议,留美学生“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戴芳澜选择了农科,在自传中谈到自己的留学动机,说在那个时代“几乎不断地有外人欺侮我国的事件发生,生在那个时代的青年人,无不气愤填膺,希望祖国赶快富强起来。那时年青人都抱有‘实业救国’的志愿,文科都不愿学。因此在留学时我的志愿是学农,认为美国农学颇发达,它又是一个‘民主’的‘先进’国家,很可以作我国的模范。”
据此,从时间上看,戴芳澜没可能参加参加阿特金森60岁生日活动。但是,他为什么会讲这个故事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